楊家門:古巷新探 歲月低語
金山網(wǎng)訊 這是一條隱藏著無數(shù)故事的小巷——楊家門。楊家門緊鄰大西路,東接寶塔路橫街,西連清真寺巷,長一百多米。它不僅是鎮(zhèn)江城市變遷的見證者,更是連接過去與現(xiàn)在的橋梁,承載著無數(shù)人的記憶與情感。
清中葉開始,楊家門一帶便是回民聚居地,以楊姓居民居多。在這條小巷的歷史長河中,穆源小學無疑是最為亮眼的文化瑰寶。這所小學由回族著名實業(yè)家金恒仁、楊白山等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出資創(chuàng)辦,原名私立穆源學堂,是我國第一所回民學堂,也是鎮(zhèn)江成立最早的私立小學。
穆源小學不僅培養(yǎng)了眾多杰出人才,如著名出版家范用、航空系統(tǒng)光學精密機械專家嵇均生等,還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活動地遺址。如今,雖然穆源小學已搬遷至新址,但楊家門23號大院里的紀念館、紀念塔無聲地記錄著那些歲月,每當人們走進這里,都能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。
在楊家門里,記者遇到了72歲的陳大爺。他是穆源小學的老校友,對這條小巷和母校充滿了深厚的感情。“我上學那會,學校里只有兩排平房,每個年級只有1個班,每個班都有50多名學生。每到放學時,這條巷子就特別擁擠,黑壓壓的全是人。”陳大爺回憶起自己在這里上小學的時光,歷歷在目。他說,課間和同學們經(jīng)常在一棵外形奇特的古樹下玩耍。這棵古樹有三根粗大的枝干,這些枝干并沒有向上生長,而是緊緊地環(huán)繞在一起。如今,這棵古樹早已隨著學校搬遷不知去向,但那份純真的快樂和對母校的眷戀卻一直印刻在陳大爺?shù)男睦铩?/p>
小巷里有不少老建筑,楊家門4號就是其中之一。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層建筑,原房主是民國時期的一位銀行家。整座建筑為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青磚黛瓦,豪華氣派,其設計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。據(jù)社區(qū)老黨員朱成林介紹,在上世紀60年代,這里曾是鎮(zhèn)江市迎江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,他的父親就在這里工作。“我小的時候,父親經(jīng)常把我?guī)У竭@里等他下班,他在樓上辦公,我就在院子里玩弄花花草草。”朱成林回憶道,這幢建筑地上三層,地下一層。建筑前還有一座大花園,綠意蔥蘢,非常美麗。如今,楊家門4號已不再是當年的辦公地點,但這座建筑依然保持著它的獨特魅力。大院內(nèi)住著將近10戶人家,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(yè),享受著這份寧靜與和諧。
時光流轉(zhuǎn),歲月如梭,楊家門雖然歷經(jīng)滄桑,但仍保持著古樸自然、幽深寧靜的氛圍。巷子里的老宅子大多被改造成了民居或者商鋪,但無論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還是偶爾路過的游客,都能感受到這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。(記者 卞婷婷)
視頻制作:孫力 卞婷婷 攝影:楊佩佩
責任編輯:李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