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】“非遺+扶貧”——“徐州繡球”拋出指尖上的致富路
蘇省徐州市云龍區(qū)民間藝人眾多,不僅體現(xiàn)在徐州民俗博物館等對外開放的文化街區(qū),還體現(xiàn)在街道、小區(qū)。家住子房街道圓夢社區(qū)居民郭貫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,她不僅通過手中的繡球、香包工藝很好地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還帶動一批困難群眾學習工藝,脫貧致富。
“繡球”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,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。
郭貫男從十幾年前開始學習和制作繡球,起初她親赴廣西,對當?shù)氐睦C球進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。回來后,她多方研讀繡球制作方面的書籍,仔細看后對于繡球制作有了自己清晰的想法:創(chuàng)意、制作出具有徐州特色的繡球,力求比廣西繡球還要精美。
廣西繡球由來已久,想超越難上加難,沒有創(chuàng)新絕對不行。為此,郭貫男常常一個人呆在家里翻來覆去地做繡球,從面料、配飾上,從圖案、形式上,從填充物上,不停地變換。“來回搗弄著,可以幾天不出門。”她說,實在沒招了,就去新華書店找這方面的書看,有時一看就是一整天。
經(jīng)過半年多的潛心研究,郭貫男制作了一些繡球放置在家里,天天自己欣賞,不敢輕易拿出去給人看。后來,一位做布藝手工的鄰居帶了位韓國客人來她家,沒想到韓國客人一見到她制作的繡球,竟非常喜歡,當即向她訂購了一批。這給了郭貫男從未有過的創(chuàng)作信心。
由于制作精美,面料獨特,郭貫男制作的繡球讓“徐州繡球”的名氣越來越響,慕名而來購買的人也越來越多。但在金錢和利益面前,郭貫男卻始終保持著純樸的性情,熱心各種公益活動。2008年汶川地震發(fā)生后,富有愛心的郭貫男積極參加云龍區(qū)紅十字會組織的義賣活動,她拿出的幾十件作品,沒想到?jīng)]出社區(qū)就被搶了個精光。
郭貫男說,自己的繡球、香包手藝的名氣越來越大,離不開子房街道和圓夢社區(qū)的大力支持。為帶動更多人了解和參與民間藝術,圓夢社區(qū)孵化出來的一支民間組織——云龍區(qū)民間藝術協(xié)會,由郭貫男擔任負責人。每到周末,十幾位居民不約而同來到社區(qū),由郭貫男傳授制作技藝,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。課堂上,她講得仔細,居民學得認真,大家都到了癡迷的程度。平日里,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提高技術、如何掌握制作技能。如今小區(qū)打牌賭博的少了,開展手工制作的多了,家庭越來越和睦。
更讓人感動的是,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制作繡球、香包,郭貫男還免費向一些下崗工人、孩子教授制作技藝。郭貫男不僅教會了學生們技巧,還帶領著學生一起致富。她開網(wǎng)店,有廠家、商場會給她下訂單,她就帶著訂單到課堂,手把手教會學生,讓學生一起做,將訂單分給大家一起賺錢。有一位名叫李芳的學生說:“因為在家里要照顧孩子,沒有時間出去工作,但跟著郭老師學習做手工藝品以后,空閑時間就能夠做做,再加上幫著郭老師做一些活動,現(xiàn)在一年可以賺兩三萬元。”郭貫男的學生們還利用抖音直播帶貨,將他們做的手工藝品放在網(wǎng)上售賣。這對于之前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來說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既能傳承技藝,又能帶著學生脫貧致富,郭貫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的區(qū)級傳承人,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持續(xù)、更好地傳承老祖宗的手藝。
責任編輯:方超